时间:2025年9月8日至14日
课程:艺术考察
带队老师:郭圣能、王雪洁、刘林钰、鲁三妹、程车智、鲁勋洲
图片提供:带队老师
2025年9月8日晨,公共环境艺术系师生赴成都、重庆进行艺术考察活动。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围绕公共艺术、环境艺术、建筑艺术、历史街区、文化遗产和当代设计展开调研,旨在拓展专业视野,用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关注社会实践。
成都:融合古今的文化体验
1.都江堰
同学们来到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都江堰,它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卓越典范,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同学们在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地现场调研,工作人员的讲解中,同学们深刻领会 “因地制宜”“顺势而为”的中国古代组织修建大型水利工程的智慧,思考如何将生态观念融入当下公共环境空间设计。
2.东郊记忆
东郊记忆作为全国最早的一批由工业遗产改造更新为时尚文创园区,2011年开园至今,不断展现成都文化软实力,通过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公共艺术项目介入园区文化创意,打造东方文化+艺术+沉浸体验空间。同学们通过实地测绘、拍照记录,同学们对历史建筑活化与城市记忆的传递有了更加具象的理解。
3.宽窄巷子
宽窄巷子是四川省历史文化名街,建筑风格具有北方四合院和四川民居特点,道路形式设计为“鱼脊骨”的格局,成都历史文化街区的代表,融合了川西传统民居与现代商业形态。同学们细致观察建筑细节、园林布局和流动的人群,思考传统街区怎样在当代城市发展中焕发新活力。
5.三星堆博物馆
三星堆博物馆集文物保护,学术研究和社会教育多种智能于一体,三星堆是古蜀文明的神秘见证,以青铜与玉器工艺展现非凡的远古艺术想象力。馆内与馆外环境布局巧思,体现博物馆“馆园结合”的特色。师生们围绕文物造型、展览设计、新媒体互动交流,探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艺术传播的新方式。
6.成都博物馆
成都博物馆内一层至四层系统展示了巴蜀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艺术,从古代文物到近现代艺术均有涵盖,同时,以珍贵文物为蓝本设计有趣味的创意产品。同学们系统了解西南地区的历史文化脉络与美术考古成果。大家积极思考展览动线、空间布局对于观众体验的提升,现场记录展示方式的亮点与细节。
7.西村大院
成都现代建筑与社区生活融合的创新型综合体的典范,强调开放性、共同性与社会性。不同群体在现代城市综合体中体验多元开放空间带来的生活便利和文化交融。通过同学们参观体验,分析了新型社区公共空间的运营管理与空间氛围营造。
重庆:山城记忆与当代生活的对话
1. 李子坝轻轨站
李子坝轻轨站因“列车穿楼”成了网红场景。“轻轨穿楼”的交通奇观,体现高密度城市中基础设施与建筑共构的独特模式。师生们亲身体验,并分析其成为城市网红现象的空间成因。同学们还分析了轨道交通与高层住宅共存的城市解决方案。
2.磁器口古镇
磁器口保留巴渝传统市井文化的古镇街区,古镇有老字号商铺与手工艺为特色。同学们穿梭其间,感受文化旅游与在地生活之间的张力与融合。同学们一边品百姓烟火气,一边考察古镇的空间组织与商铺的业态分布,思考传统街区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3. 洪崖洞
洪崖洞依山就势,沿江而建,以层叠而上的吊脚楼成为重庆地标建筑,形成别具一格的“立体式空中步行街”,其夜景的灯光设计成为重庆一大特色。同学们从形态、功能、灯光及游客体验等多角度进行分析,探究其成功背后的设计逻辑与文化传播策略。
总结:扎根现场,触碰城市脉搏
本次成都、重庆艺术考察,同学们考察了历史古迹、现代社区与公共空间博物馆,深度体验了两地城市建筑景观风貌和人文气象。在一周的调研与体验中,同学们通过深入社会实际考察,了解当下中国西部经济文化艺术的发展状况,相信这些亲身观察与真实感悟,将转化为同学们未来学习和设计中的不竭动力。